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保健养生,艾灸因其可行性强、疗效好,得到广大人群的青睐。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艾灸任何季节都适宜,尤其是夏季得到自然界阳气的应和,艾灸保健的效果可显著提升。艾灸可以温经散寒、行气通络,对于寒凝经脉的病症效果尤佳。例如关节的冷痛、活动不利;胃痛、腹泻、哮喘等。
一、夏季艾灸效果好。如何挑选艾灸工具如下:
现存市面上有各种艾灸器材,以艾灸盒为例,分为单孔、双孔、六孔等,都配有绑带,可固定在身上,安全高效,适用于在身体的多个部位施灸。对于关节、背部等不易固定的部位,也可轻松施灸。
艾条灸最为传统、直接,应当将点燃的艾条距离皮肤5厘米左右,将温度控制在皮肤感到温热但没有明显刺痛感,注意避免艾灰、火星掉落到皮肤或衣物上。艾条灸不适用于背部等难以观察的部位。隔物灸较为常见的为隔姜灸、隔蒜灸,所隔药饼可增强温经通络的效果,但操作较为复杂,建议由专业人员实施。
二、掌握好灸温和灸量
灸疗过程中最明显的感觉是热感,之后可能会有酸、麻、重、胀、热传导、蚁行感等感觉,这均为灸疗的正常反应。艾灸时应经常用手判断肤温,避免随着艾灸时间的延长,皮肤对于温度的忍耐度增高、灵敏度下降,导致温度过热,出现灸疱、烫伤、皮肤发痒、色素沉着等皮肤症状。
若皮肤起疱、过敏、外伤,则不应继续施灸。一般水疱不必戳破,用洁净纱布覆盖并保持清洁干燥,避免活动时摩擦,大约1周便可自行消退。若出现较大水疱或烧伤,则须前往医院由医生处理。
在施灸过程中注意房间的通风及保暖,选用优质陈艾,以减少艾烟及其挥发物的含量。艾灸不可过量,一般1周三次左右,一次不超过3个部位,每个部位20分钟即可。尤其艾灸头部,更应注意施灸量。因为头部肌肉薄弱且毛发丰厚,艾灸头面部穴位还易导致阳气过于上行,引起头晕、目眩等症状。
三、艾灸后要注意什么
艾灸后应多喝温水。有些人多次艾灸后可能出现口干、咽干、咽痛、牙龈肿痛、眼干、眼痒、流泪、鼻干、流涕、头晕等上火症状,以及失眠、嗜睡、泄泻、便秘、矢气等。上述症状多较轻微,部分可能为灸疗起效的反应,一般不必处理,通常休息1~2天可自行缓解。
四、哪些人不适宜艾灸
1、小儿为纯阳之体,若无病痛一般不灸。对于肺气虚弱引起的咳嗽、哮喘;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、纳差;中气虚弱引起的遗尿等可以适量施灸,但灸量宜轻。
2、糖尿病患者艾灸时更需要注意,由于伴发周围神经病变等导致皮肤感觉不敏感,应适当降低艾灸温度,避免烫伤皮肤。
3、艾灸虽可治多种病症,但孕妇特别是孕早期禁止艾灸。女性若月经量大,则应在月经前5天及经期停止艾灸。
值得注意的是,艾灸是养生保健方法中便于操作且副作用小的可靠方法,其灸量、灸材、灸法多有讲究,应循序渐进,以身体舒适为度,切不可急于求成,造成不必要的伤害。
上一篇:在月子期间如何能够科学喝汤?